微機保護廠家聽到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某核電企業擬在某地建立一個核電科技園區,被當地民眾誤解為要建核電站,立馬招致了反對,甚至有人上街抗議。其實這個核電企的主要目的是進行核電技術的研發,
自從福島核事故發生以來,上至代表委員,下至普通民眾,不少人心中仍然對“核電站”這三個字抱有莫名的抵觸和不信任感。不少人認為,發展核電是好事,但好不要建在我家門口。
在某次政協小組討論會上,一位委員說得很實在:我們很支持核電發展,但就是有一點請求,能不能不要把核廢料往我們這邊扔?
對于內陸和沿海核電的差異,在核電從業人員看來,兩者對設備、技術的要求以及安全性上并沒有本質區別,只是根據市場對能源的需要,選擇了不同地點。民眾對核電安全性的不了解與不信任,已成為擺在中國核電產業面前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但在核電業內人士或對核電有一定了解的人看來,核電并不可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干勇認為,核電既清潔又安全,美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投入使用的核電工程到期后還延壽了二三十年,而現在的核電技術較那時已有了很大提高。
“打個簡單的比方,福島核電站采用的是二三十年代的技術,而國內采用的是先進的核電技術,一個是馬車,一個是小轎車,能一樣嗎?”一位核電業內人士感嘆道。
可是,如何才能不“談核色變”?
核電站建造的各個環節也要嚴把質量關。要培養高精尖的專業化隊伍,從行業自身角度做到保質保量,讓民眾放心,否則心理障礙還要很多年才能破除。
微機線路保護專家認為做好科普宣傳很重要,要增加民眾對核電安全性的了解,打消民眾的疑慮。這一點在過去核工業商業化過程中未給予足夠重視,加之媒體對福島核事故極盡渲染,更給核電蒙上了一層恐怖的面紗。
總而言之,政府、行業、媒體都需要在核電安全發展的過程中有所擔當。只有不再“談核色變”,核電產業方能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