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帶來塑料業顯著增長 亞洲當頭
早在1990年,即美國塑料新聞創辦的第二年,的注塑機銷量為33000臺。轉瞬到了2013年,注塑機銷量已達86500臺,增幅高達250%。
這一巨幅增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塑料材料的普及推廣。不妨比較一番,當時和當今社會PET飲料瓶的使用量,或是車用塑料的用量。
但從一些關鍵衡量指標來看,塑料業取得巨大飛躍的大原因在于亞洲制造業騰飛。初是中國和其他亞洲主要生產國成為工廠,而現在新興地區的消費階層也在不斷增長。
有一個關鍵數據:現在每年的塑機銷量比25年前增加了53000臺,增量中約有90%(即48000臺注塑機)來自亞洲新興市場。
作為美國《塑料新聞》創刊25周年活動的一部分,我們希望探究一下化對塑料制造業意味著什么。
中國推動增長
簡單的答案是,正如數字所顯示,化帶來了增長。來看,塑料行業如今的規模比25年前增長了幾倍。2012年,樹脂消費量為2.88億噸,而1989年近為1億噸。
這一增速遠比高于人口增速,過去25年人口增長速度為40%,從52億人增至72億人。
但化帶來增長只是故事的一部分。通過數字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制造中心向亞洲的顯著轉移。
其中中國占據主要份額。中國的注塑機年消費量從1990年的4000臺增至2013年的42000臺,占總數的一半。
其他亞洲國家(包括日本,印度和東南亞等)同期銷量從每年11500臺增至21500臺。
這些注塑機銷量數字來自奧地利恩格爾公司,該公司從營業額來看,是大的注塑機生產商。美國《塑料新聞》之所以側重于這些數字,因為注塑機是塑機市場大的細分領域。
總部位于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的美國塑料加工企業協會的會長Mike Walter說道,對于美國的一些中小型塑料加工企業來說,亞洲的崛起極具破壞性。
身為注塑企業MET Plastics Inc.公司總裁的Walter說:"初,化侵蝕了我們的客戶基礎。這讓整個行業恐慌不已。
他說:"作為在美國只有一家工廠的小型生產企業的代表,我們的客戶群都移向了海外。"
但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生產成本顯著上升,同時,美國幸存下來的加工企業被迫提升競爭技能并加大對自動化與技術的投入,因此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
例如,MET公司的小型注塑工廠建于芝加哥郊外,該廠從2008年以來平均每位員工的銷售額提升了20%,因為該公司在過去五年里削減員工并推動了銷售增長。
他說:"美國本土生產現已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