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苗期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孢囊線蟲病;蟲害主要是大豆根蛆和地下害蟲。大豆苗期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的植保方針,這樣才能做到成本低、防效好。
大豆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田間表現:
隨著大豆種植面積的擴大和重、迎茬地塊增多,大豆主產區大豆根腐病呈逐年加重趨勢。
大豆根腐病的癥狀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種子腐爛:受害種子變軟,不能萌發,且表面生有白色霉層。
二是種子萌發后腐爛:幼芽變褐并畸形,后枯死腐爛;
三是幼苗根腐:在根部產生不規則形淺褐色病斑,凹陷或不凹陷,常環繞根莖在高濕條件下呈水液狀,也可產生梭形紅褐色或暗褐色大斑、暗褐色條斑,成條狀縱向排列或主根和側根變黑、腐爛。大豆發生根腐病后直接導致大豆植株矮小,莖節數和分枝數減少,根和莖均變細,結莢數和千粒重減少,造成嚴重減產。
大豆根腐病防治方法:
(1)合理輪作。因大豆根腐病主要是土壤帶菌,與玉米、麻類作物輪作能有效預防大豆根腐病。
(2)及時翻耕,平整細耙,減少田間積水,使土壤質地疏松,透氣良好,可減輕根腐病的發生。
大豆胞囊線蟲病
又稱大豆根線蟲病、萎黃線蟲病。俗稱“火龍秧子”,苗期染病,病株子葉和真葉變黃、生育停滯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族生、節間短縮,開花期延遲,不能結莢或結莢少,葉片黃化。重病株花及嫩莢枯萎、整株葉由下向上枯黃似火燒狀。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側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結瘤,由于胞囊撐破根皮,根液外滲,致次生土傳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防治方法: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目前生產上已推廣有抗線蟲和較耐品種。
二是合理輪作。病田種玉米或水稻后,胞囊量下降30%以上,是行之有效的農業防治措施,此外要避免連作、重茬,做到合理輪作。
三是藥劑防治。提倡施用甲基異硫磷水溶性顆粒劑,于播種時撒在溝內,濕土效果好于干土,中性土比堿性土效果好,要求用器械施不可用手施,更不準溶于水后手沾藥施。
大豆潛根蠅
大豆潛根蠅又稱根潛蠅、豆根蛇潛蠅。主要危害大豆幼苗。幼蟲潛入大豆幼苗根部皮下蛀食,被害根變褐或縱裂,形成腫瘤,根瘤及側根減少,根皮腐爛。受害的大豆株矮小,葉黃,受害嚴重植株枯死。受輕害的植株在7月初幼蟲化蛹后,根部傷口愈合可恢復生長,但根瘤較少而小,株矮莢小。成蟲取食前以產卵器刺破豆葉組織,然后抵食汁液,大豆葉片呈枯斑狀。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氣溫高,適宜蟲害發生,連作,雜草多以及早播的地塊危害重。
防治方法:
一是農業防治。豆田秋季深中耙茬。深翻可降低成蟲的羽化率,秋耙茬能把越冬蛹露出地表,經冬季低溫干旱,使蛹不利羽化而死亡。輪作也可減輕危害。
二是藥劑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兌水噴灑到大豆種子上,邊噴邊拌,拌勻后悶4~6小時,陰干后即可播種。
三是田間噴藥防治成蟲。大豆出苗后,每天下午4~5時到田間觀察成蟲數,如每平方米有0.5~1頭成蟲,即應噴藥防治。在成蟲多發期為5月末至6月初,大豆長出片復葉之前進行次噴藥,7~10天后噴第二次。